如此高频率、高质量地发表文章,背后有另一个“神奇”团队的存在。
当时,他刚在办公室看完一名学生的计算结果。短暂的喜悦过后,他又忙着与另一名学生讨论计算程序。
“做实验和研究理论的人彼此很熟,我们经常‘窜’到对方的办公室,讨论很久。”在这里工作10余年的张兆军提起团队合作就关不上“话匣子”。
“我们一直以来坚持‘有所为,有所不为’。”张东辉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。
作为同篇《科学》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,黄嘉宇加入张东辉团队已有7年。对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有独特兴趣的他,庆幸自己遇到了恩师。“张老师只要在大连,每天至少来学生办公室一次,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讨论。不管我们提出什么课题,张老师都会认真倾听,然后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。”
同年,两个团队就针对F+H2 反应进行了理论实验研究。他们利用自行研制的交叉分子束装置,结合高精度量子动力学计算方法,在量子态水平上观测到F+H2反应中的费什巴赫共振态,回答了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中一个困扰了几十年的问题。
从2006年第一篇有关基元化学反应的文章发表至今,张东辉团队共在《科学》发表了11篇文章。
除了兴趣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外,两位院士对年轻学者也有着独特的教育模式。
“什么时候有空来大连看看吧?”杨学明第一次向张东辉发出邀请。
自主研制的科学仪器,为杨学明团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而张东辉团队每一次理论研究的进步,也为揭示实验观测背后的物理图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。
“他们一个做理论,一个搞实验。理论计算不仅能揭示实验观测背后的物理机制,还能进行精准预测,避免实验测量大海捞针。实验和理论相互促进,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。”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肖春雷解释说。